書架 | 搜小説

小俗諺,大智慧共17章免費全文閲讀_最新章節無彈窗_何福田

時間:2018-04-16 20:39 /歷史軍事 / 編輯:初晨
小説主人公是孔子,黃歇,自謙的小説叫《小俗諺,大智慧》,這本小説的作者是何福田最新寫的一本職場、淡定、國學小説,內容主要講述:☆、小俗諺,大智慧1 推薦序 中華民族的导學家不同於西方的哲學家,並不把自己困在象牙塔裏,好像非要不食...

小俗諺,大智慧

作品字數:約8萬字

小説長度:中短篇

所屬頻道:男頻

《小俗諺,大智慧》在線閲讀

《小俗諺,大智慧》第1節

☆、小俗諺,大智慧1

推薦序

中華民族的學家不同於西方的哲學家,並不把自己困在象牙塔裏,好像非要不食人間煙火才顯得與眾不同。我們的學,精微玄妙,卻能夠轉化為通俗的諺語,入民間,發揮入而廣泛的影響。知行一,依靠的是這種出所造成的“百姓用而不知”的

民間流傳的俗諺,歷經時間的考驗,已經成為海內外華人通用的溝通用語,不但簡有效,而且通俗易懂,簡直是溝通密碼,能夠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,促流,也能增強溝通的效果。

可惜流傳既久,往往不知源頭出處,原本有何典故。電腦等工問世以來,同音字頗多混淆,以訛傳訛,造成許多失誤,加上廣告界人士跪煞,任意加以更改,這讓大家頗為擔心,此以往,這些民族資產會不會失傳、誤傳或錯傳?喪失這種良好有效的溝通媒介,豈不令人悲傷。

何福田授,字心耕,號布,名實相符,想到做到。福田必布福苗,用心耕耘俗諺,於公忙、授課之餘,為布大眾做出貢獻。結多年來研究、從事、促洗翰育的貴經驗、獨特觀點,繼出版《俗諺推敲——育學觀點》之,再推出《小俗諺,大智慧》一書。全書依據“一一陽之謂”的古訓,分為“放心實踐”與“斟酌實踐”兩大部分,充分表現出負責任的師尊嚴,讓人衷心佩。

網絡時代,大家最需要的能,應該是“抉擇”。面對浩瀚無窮的信息,不知該如何選擇,實在是現代人最大的苦惱之一。何授秉持一貫的“行不言之”的可風格,提示大家對於俗諺,不但要有層瞭解,以期運用自如,而且應隨着時代的遷,心斟酌,繼舊開新,做出理調整。

每次談,對於何授的處世風格,我都非常讚賞。每遇事研商,他也都誠懇回應。拜讀《俗諺推敲——育學觀點》大著,每覺得我心。如今《小俗諺,大智慧》出版,當然樂之為序。

曾仕強 台北 自序

世界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俗諺。俗諺不僅適用於各自的發源地,也幾乎適用於全,而且絕大部分超越了時空的限制。可以説,它是人類的共同資產。

俗諺是民間生活經驗的寫照,來自真實的民生。它用最精當的文字,表達最刻的哲理,常使聽到的大眾會心一笑。這樣的人類資產,既有高度的學術價值,又有貼近人們生活的特,這在“學術與生活脱節”大受詬病的時代,真是彌足珍貴的瑰

俗諺是先祖生活經驗的結晶,對學、做事與為人處世都有高度的指導意義。若年近它,就好像隨時隨地都帶着指南針一樣,不會迷失方向,這樣可比別人節省很多索經驗的時間;若年人疏遠它,可謂緣慳一面,豈不可惜?

俗諺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,但並不像真理一樣達到顛撲不破的程度,也不像科學實驗那樣屢試不,而是偶有例外情形出現。故本書分上、下兩篇,上篇“俗諺俗諺,放心實踐”所選

25篇,發生例外的情形較少,可放心實踐;下篇“俗諺俗諺,斟酌實踐”所選

24篇,有時會遇到“言簡不意賅”等解讀錯誤的情況,發生例外的情形較多,應經過斟酌再予實踐。

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,內人馮蓉珍授一心持家務,並總攬兒孫管養衞事宜,讓我專心思考、推敲,不可不謝。又蒙中國式管理大師,在央視《百家講壇》講授《易經的奧秘》備受歡的知名學者曾仕強授的鼓勵,並賜序文,更是銘五內。

《俗諺推敲——育學觀點》一書已於

2013年

6月出版,其中

60個俗諺加推敲,可為本書之姊篇。

何福田 台北自宅

☆、小俗諺,大智慧2

01

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頭

這句俗諺,可用於個人,也可用於如何管理一個家、一個公司,乃至用於如何治理一個國家。從“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頭”這個命題來看,它已經告訴我們“非低頭不可”。如果是這樣,還有什麼討論空間呢?可偏偏這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,“阿公要煮鹹,阿嬤要煮淡,兩人相撲破鼎”,很難搞定!

“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頭”,如果不做其他聯想,這是非常自然之事:屋檐亚叮,自然低頭。如果要做推衍聯想,那就可以有很多種情況。

屋檐高低可以先不談,要不要低頭才是本文的重點。何謂低頭?一般情況比喻受制於人,只得順從。然而順從的形式很多,有自願與非自願之分。在“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”的情況下,自願地、心悦誠地順從,這時低頭是一種禮敬的形式,可不必討論;修養到家,能化戾氣為祥和的“不與你計較”的低調行為,也可不必討論。外在的生理順從沒有什麼好談的,內在的心理順不順從則有很多討論空間。我們專談受制於人時要不要順從的情況。第一,形屈居下風。若主客觀形不利於自己,而且自己明無法抗衡,可有三種反應:一是誠心順從、聽命,終其一生甘為下屬,甚至委,歷來這種人多如過江之鯽、恆河之沙。二是假裝順從,心懷叵測。比較古老的例子有秋時代的越王踐?,在敗於吳王夫差?之,“十年生聚,十年訓”,終於打敗夫差。三是心,誰想讓其稱臣獻,門兒都沒有,但讽涕絕對順從,要殺要剮隨你。那些英雄豪傑、愚忠之士在失敗之,認為這是最佳選擇。第二,處世風格低調。這種人平時處世的風格很低調,沒有勝算不會強出頭,無關是否人在屋檐下,他都表現得謙卑、示弱。如果真的迫於形,處於人家的屋檐下,他一定順從,而且隱沒於人羣之中,諳“釘受錘”的理。俗話説“大丈夫能屈能”,一如《周易?繫辭下》所言:“尺蠖之屈,以信也;龍蛇之蟄,以存也。”

這當然是受育或經高人指點的結果,是學來的,不是自然生成的。第三,洞徹自然理。史上所載聖賢言行,逢凶化吉,自有應付之,該低頭就低頭,該轉彎就轉彎,一切都顯得極為自然。孔子的

“隨心所不逾矩”,諒即如是。做好事,不是為了炫耀,即“人不知”也“不愠”,“不亦君子乎?”人觀察自然現象——成熟的麥子無有不低頭,從而領悟人世之相關理。西漢時期的劉向?説了這樣一則故事:常摐病重,老子?去看他,問他有何遺。常摐説:“你不問,我也要告訴你。”然反問老子:“過故鄉而下車,你知是為什麼嗎?”

老子回答:“該是不忘故里吧!”

常摐説:“對了。”再問:“路遇高大的喬木要急走而過,你知是為什麼嗎?”

老子回答説:“該是敬老吧!”

常摐説:“對了。”然又張開巴問老子:“我的頭在嗎?”

老子答:“在!”

常摐説:“牙齒呢?”

老子答:“沒了!”

常摐説:“你知這是為什麼嗎?”

老子答:“頭還在,難不是因為它的弱嗎?牙齒不在,難不是因為它的剛強嗎?”

常摐説:“對了。知這個理,天下之事盡在其中,我沒什麼事可告訴你的了!”

由此可見,如果“人在屋檐下”卻不肯低頭,那會怎樣?想想常摐的“齒亡存”,否則就會碰傷頭、吃苦頭,甚至丟了命。個人的生存之如此,國家的存亡之又如何呢?如果在國際強權下,你是帶着自己的同胞飛蛾撲火式地自殺,卒至毀家滅國在所不惜,還是暫時委曲全,以圖卧薪嚐膽、東山再起?昂首招災和低頭避禍,你要選擇哪個?尊嚴大家都要。可有些人不懂得暫時的沒尊嚴是在維護更為久的尊嚴。領導一個家、團、國家生存下去,很顯然不能再“耍個”。所以,個人要講尊嚴、講“人生自古誰無,留取丹心照青”,高調儘管唱,高風亮節儘管表現,如果為爭取一個家、團、國家的尊嚴而毀家滅國,令其“走歷史”,可乎?!

注 1. 踐 (

520—約

465)

,姒姓,名踐,秋末年越國國君。曾敗於吳國,被迫和,卧薪嚐膽,十年生聚,十年訓,打敗吳國,為秋末期霸主。

2. 夫差(約

528—

473),姬姓,秋時期吳國末代國

君,為報仇,打敗越王踐,踐所滅。

3. 劉向(約

77— 6

(1 / 17)
小俗諺,大智慧

小俗諺,大智慧

作者:何福田
類型:歷史軍事
完結:
時間:2018-04-16 20:39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當前日期:

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澤德書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(台灣版)

聯繫渠道:mail